全國計算機一級考試復習資料
1. 計算機基礎知識
1、1946年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問世
2、 計算機的發展概論
第一代(1946—1958)是電子管計算機(電子管時代)
特點:體積龐大、運算速度低、成本高、可靠性差、內存容量小
功能:主要用于科學計算,以及從事軍事和科學研究方面的工作
第二代(1959—1964)是晶體管計算機(晶體管時代)
特點:運行速度提高、體積已大大減小、可靠性和內存容量也有較大提高
功能:應用已經擴展到數據處理、事務處理、自動控制等方面
第三代(1965—1970)是中小規模集成電路時代
特點:運行速度提高、可靠性和存儲容量進一步提高、外部設備種類繁多
功能:計算機和通信密切結合起來,出現了現代計算機網絡的雛形ARPANET、計算機被廣泛地應用
到科學計算、數據處理、事務管理、工業控制等領域
第四代(1971年以后)是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時代
特點:運行速度可達到每秒上千次至萬億次,存儲容量和可靠性又有了很大提高,功能更加完備
功能:計算機開始進入了辦公室、學校和家庭,應用于社會的各個領域
時代 |
年份 |
器件 |
軟件 |
主要應用 |
一 |
1946—1958年 |
電子管 |
機器語言、匯編語言 |
科學計算 |
二 |
1959—1964年 |
晶體管 |
高級語言 |
數據處理、工業控制 |
三 |
1965—1970年 |
中、小規模集成電路 |
操作系統 |
文字處理、圖形處理 |
四 |
1971年至今 |
大規模集成電路 |
數據庫、網絡等 |
社會的各個領域 |
3、 計算機的特點
(1)高速運算能力 (2)計算精確度高,具有可靠的判斷能力
(3)具有記憶和邏輯判斷能力 (4)具有自動控制能力
4、 計算機的應用
(1)科學計算 (2)信息處理 (3)自動控制 (4)計算機輔助設計和輔助教學 (5)人工智能
(6)多媒體技術的應用 (7)計算機網絡的應用 (8)商務處理 (9)信息管理 (10)家用電器
5、 以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為基礎,未來的計算機將向巨型化、微型化、網絡化與智能化方向發展。
6、 未來新型計算機將在下列幾個發面取得革命性的突破
(1)光子計算機 (2)生物計算機 (3)量子計算機
7、 計算機輔助設計簡稱CAD 計算機輔助教學簡稱CAI
8、 計算機常用的數制及編碼(進制、編碼等)
9、 一個完整的計算機系統包括兩大部分,即硬件和軟件。
10、 計算機硬件由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入設備和輸出設備五個基本部分組成,也稱計算機硬件的五大部件。
計算機硬件系統的基本結構是美籍匈牙利科學家馮·諾依曼提出的,其主要思想為:“程序存儲和控制”。 |
(1)運算器
運算器又稱算術邏輯單元(簡稱ALU),是計算機對數據進行加工處理的部件,它的主要功能是對二進制數進行加、減、乘、除等算數運算和與、或、非等基本邏輯運算,實現邏輯判斷。運算器在控制器的控制下實現其功能,運算結果由控制器指揮送到內存儲器中。
(2)控制器
控制器主要由指令寄存器、譯碼器、程序計數器和操作控制器等組成,控制器是用來控制計算機各部件協調工作,并使整個處理過程有條不紊地進行。它的基本功能就是從內存中取指令和執行指令,即控制器按程序計數器指出的指令地址從內存中取出該指令進行譯碼,然后根據該指令功能向有關部件發出控制命令,執行該指令。另外,控制器在工作過程中,還要接受各部件反饋回來的信息。
中央處理器 微型計算機的核心部件是中央處理器,簡稱CPU,它包含運算器和控制器兩部分,CPU習慣上也稱為微處理器。 表征微機運算速度的指標是微機CPU的主頻,主頻是CPU的時鐘頻率,主頻的單位是MHz (兆赫茲)。主頻越高,微機的運算速度越快。 |
(3)存儲器
存儲器具有記憶功能,用來保存信息,如數據、指令和運算結果等。
與存儲器相關的概念 位(bit):指一個二進制位。它是計算機中信息存儲的最小單位。 字節(Byte):指相鄰的8個二進制位。 字(Word)和字長:“字”是計算機內部進行數據傳遞處理的基本單位。 我們現在常用的32位計算機中的一個字長為32位。 存儲器中常見的單位換算關系: 1KB=2^10B=1024B 1MB=2^20B=2^10KB=1024KB 1GB=2^30B=2^10MB=1024MB 1TB=2^40B=2^10GB=1024GB
|
存儲器可分為兩種:內存儲器和外存儲器
內存儲器(內存儲器簡稱內存或主存)
內存按功能可分為兩種:只讀存儲器(ROM)和隨機存取存儲器(RAM)
ROM的特點:存儲的信息只能讀出,不能改寫,斷電后信息不會丟失。一般用來存放專用的或固定的程序和數據。
RAM的特點:可以讀出,也可以改寫,又稱讀寫存儲器。讀取時不損壞原有存儲的內容,只有寫入時才修改原來所存儲的內容。斷電后,存儲的內容立即消失。
高速緩沖存儲器(Cache):隨著微機CPU工作頻率的不斷提高,RAM的讀寫速度相對較慢,為解決內存速度與CPU速度不匹配,從而不影響系統運行速度的問題,在CPU與內存之間設計了一個容量較?。ㄏ鄬χ鞔妫┑俣容^快的高速緩沖存儲器,簡稱快存。
外存儲器(簡稱外存又稱輔助存儲器)
外存儲器主要由磁表面存儲器,光盤存儲器和芯片存儲器等設備組成。磁表面存儲器可分為磁盤、磁帶兩大類。
磁盤的存儲容量計算:存儲容量=磁頭數*柱面數*扇區數*每扇區字節數(512B)
(4)輸入/輸出設備
輸入:鍵盤、鼠標、麥克
輸出:顯示器、打印機
11、 軟件是計算機系統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微型計算機系統的軟件分為系統軟件和應用軟件兩類。系統軟件一般包括操作系統、語言編譯程序、數據庫管理系統。應用軟件是指計算機用戶為某一特定應用而開發的軟件。例如文字處理軟件、表格處理軟件、繪圖軟件、財務軟件、過程控制軟件等。
12、 計算機語言
人和計算機交流信息使用的語言稱為計算機語言或稱程序設計語言。計算機語言通常分為機器語言、匯編語言和高級語言三類。
一般用高級語言編寫的程序稱為“源程序”,計算機不能識別和執行,要把用高級語言編寫的源程序翻譯成機器指令,通常有編譯和解釋兩種方式。
常用的高級語言程序有:
(1)BASIC語言——尤其是Visual Basic語言,具有很強的可視化設計功能。
(2)FORTRAN
(3)PASCAL語言
(4)C/C++語言
(5)JAVA語言
13、 辦公自動化系統應包括四個環節:信息采集、信息加工、信息傳輸、信息保存。
辦公自動化系統由設備、軟件和辦公人員三部分組成。
辦公軟件包按功能分類:
(1) 文字處理軟件
(2) 表格處理軟件
(3) 實時控制軟件
(4) 演示軟件
(5) 網頁制作軟件
(6) 桌面出版軟件
2. 操作系統
1、 操作系統(簡稱OS)是有效管理和控制計算機系統的各種資源,協調計算機各部件的工作,合理地組織計算機的工作流程,提供友好的用戶界面以方便用戶使用計算機系統的一種系統軟件。
操作系統概念有兩層含義:(1)資源管理(2)方便用戶的服務
2、 操作系統經歷了從無到有的過程:(1)手工操作階段(2)批處理階段(3)管理程序階
(4)多道程序系統階段
3、 操作系統發展到今天,使之形成的種類多達數十種,從使用環境上大致可分為三類:(1)批處理操作系統(2)分時操作系統(3)實時操作系統
4、 操作系統的特征及其基本功能
(1)操作系統的特征
并發性 共享性 虛擬性 不確定性
(2)操作系統的基本功能
從資源管理的角度出發,作為管理計算機系統資源、控制程序運行的操作系統,其功能可以簡單歸納如下:
處理機管理:實現進程的控制、同步、通信和調度。
內存管理:負責內存的分配、保護和擴充及地址變換。
設備管理:實現設備分配、緩沖管理及設備虛擬。
文件管理:實現對文件的存儲空間、目錄、度/寫等的管理。
作業管理:對作業進行調度和控制。
5、 常用的操作系統
(1)Windows操作系統的主要特點
單用戶或多用戶、多任務的操作系統
圖形化的人機交互界面
提供了強大的設備管理功能
實現了與Internet的完美結合
豐富的管理工具和應用程序
(2)UNIX操作系統的特點
是一種多用戶、多任務操作系統
短小精悍,簡潔有效
具有很好的可移植性
具有良好的開放性
具有網絡功能
6、 網絡操作系統
(1)網絡操作系統是具有網絡功能的操作系統,它除了具有通用操作系統的功能外,還具有網絡的支持功能,能管理整個網絡的資源。
(2)目前,網絡操作系統主要有三大陣營:NetWare,WindowsNT(New Technology)和UNIX
7、 文件管理的主要工作室管理用戶信息的存儲、檢索、更新、共享和保護。
8、 文件是存儲在某種存儲介質上的具有標識名的信息的結合。
在操作系統中,負責管理和存取文件信息的部分稱為文件系統或信息管理系統。 |
9、
△文件名分為文件主名和擴展名兩個部分 △常見的文件屬性有:只讀、隱藏、存檔 △磁盤分區:一個新硬盤安裝到計算機后,用戶往往還要分區軟件將磁盤劃分成幾個分區,即把一個磁盤驅動器劃分成幾個邏輯上獨立的驅動器。 △磁盤分區后還不能直接使用,還要格式化。
|
10、 格式化的目的:吧磁道劃分成一個個扇區,每個扇區占512B 安裝文件系統,建立根目錄
11、 目錄途徑有兩種:絕對路徑和相對路徑
3. Word概述
1、Word2003具有較強的文字處理功能,其主要功能:
(1)編輯修復功能 (2)格式設置功能 (3)自動化功能 (4)表格處理功能 (5)圖文混排功能
(6)邊框和底紋 (7)Web工具 (8)聯機用戶共享
2、 Word2003新特性
(1)全新的文檔保護功能 (2)閱讀視圖 (3)合并和審閱功能的增強 (4)格式及樣式的編輯限制
(5)Word XML的支持 (6)有趣的墨跡輸入設備支持 (7)更加完善的智能標記
(8)更加簡單方便的郵件合并功能 (9)使用方便的比較功能 (10)更加清晰易用的批注和修改功能
4. 計算機網絡
1、 計算機網絡技術是通信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相結合的產物。
2、 計算機網絡的定義
我們把“一群地理上分散的、具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通過通信設備及傳輸媒體被互聯起來,在通信協議的支持下,實現計算機間資源共享、信息交換或協同工作的系統”,稱為計算機網絡。
3、 一個計算機網絡包含三個主要的組成部分:
(1)若干個主機 (2)一個通信子網 (3)一系列的通信協議
4、 從現代網絡的發展出發,可將計算機網絡分為四個階段:
(1)以數據通信為主的第一代計算機網絡 (2)以資源共享為主的第二代計算機網絡
(3)體系標準化的第三代計算機網絡 (4)以Internet為核心的第四代計算機網絡
5、 計算機網絡的功能
(1)數據通信 (2)資源共享 (3)實現分布式的信息處理 (4)提高計算機系統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6、 計算機網絡的分類
計算機網絡種類繁多,按照不同的分類標準,可以有多種分類方法
(1)按照網絡的交換功能分類
電路交換 報文交換 分組交換
(2)按照網絡的拓撲結構進行分類
總線型拓撲結構 星型拓撲結構 環型拓撲結構 樹型拓撲結構
(3)按照網絡的管理性質分類
按照網絡的管理性質,可分為公用網和專用網
(4)按照網絡的作用范圍分類
局域網 廣域網 城域網
7、 數據傳輸介質
目前常見的有線介質有雙絞線、同軸電纜、光纜等。
8、 網絡組成設備:網絡服務器、網絡工作站、網絡適配器、中繼器、集線器、網橋、交換機、路由器
(1)網絡服務器的作用:①文件服務 ②打印服務 ③通信服務 ④電子郵件服務 ⑤WWW服務
(2)網絡適配器是主機系統與局域網之間的硬件接口,因此,網絡適配器又稱為網絡接口卡(NIC),簡
稱網卡。
(3)集線器具有兩個功能:第一,實現中繼功能(它實質上是一個多端口的中繼器);第二,可同時接
多臺主機,因此,它被形象地稱為Hub。
(4)網橋的作用是互聯兩個局域網。
(5)交換機的最初用途是連接局域網,使局域網的網絡規模得以擴展。交換機還具有提高局域網性能的
作用。
9、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指所有計算機網絡都遵照的抽象的協議參考模型;另一方面是指一個具體計算機網絡所使用的協議棧。
(1)協議參考模型
協議參考模型由若干個功能模塊組成,這些功能模塊彼此獨立又相互聯系,協同完成計算機之間的數據通信任務。
(2)協議棧
協議是通信雙方遵守的約定。協議具備兩方面的基本內容:①語法 ②協議棧是指具有一定層次關系的
若干個協議組成的棧。
10、OSI模型包括七個功能層,并且是按照高低層次排列的,應用層、表示層和會話層稱為高層,其他層
稱為底層。
功能層:①物理層 ②數據鏈路層 ③網絡層 ④傳輸層 ⑤會話層 ⑥表示層 ⑦應用層
11、 TCP/IP協議棧
TCP稱為傳輸控制協議,IP稱為互聯網協議。
12、 DNS的功能
DNS的功能是進行域名解析。域名解析的作用是由計算機的名字求解該計算機的網絡層協議地址,列如IP協議的IP地址。
5. 多媒體基礎
1、 基本概念
(1)媒體
人與人之間進行信息溝通和交流的中介物稱為“媒體”。一般有兩種含義:一是指存儲信息的實體,如磁盤、光盤等:二是指交流、傳播信息的載體,如文字、圖形、圖像、視頻等。
(2)多媒體
人們將文字、圖形、圖像、音頻、視頻、動畫所構成的復合體統稱為多媒體。前三種稱為靜態媒體,后三種稱為動態媒體。
(3)多媒體技術
多媒體技術是指計算機綜合處理文本、圖形、圖像、聲音、視頻等多種媒體信息,使它們建立一種邏輯連接,并集成為一個交互性系統的技術。
2、 多媒體技術的主要特征
(1)多樣性 (2)集成性 (3)交互性
3、 多媒體處理的關鍵技術
(1)多媒體數據壓縮技術 (2)多媒體數據存儲技術 (3)集成電路制作技術 (4)多媒體數據庫技術
4、多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