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背景:
2021年2月4日,教育部官網公布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2021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新的一年,教育部將重點抓好中小學生作業、睡眠、手機、讀物、體質管理,他要求,小學階段作業不出校門,隨堂作業在校園內完成,初中階段作業不超綱,高中階段作業不越界,中小學生睡眠時間也將納入監測考核。
時事評論:
我國給中小學生減負已經20年。每次減負,都把控制作業總量作為一條重要措施。2018年,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中小學生減負措施》就明確提到,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三至六年級家庭作業不超過60分鐘,初中家庭作業不超過90分鐘,高中也要合理安排作業時間。然而,從具體現實看,控制作業量的減負措施并沒有得到切實落實,在網上吐槽最多的就是小學生,尤其是低小學低年級學生家長。因此,盡管教育部提出“小學階段作業不出校門”,很多家長還是擔心“空歡喜一場”。
做到“小學階段作業不出校門”,至少需要解決三方面問題。其一,堅持依法治教,辦學不能被輿論牽著鼻子走,迎合部分家長的功利訴求。根據教育部發布的減負令,我國也有部分小學在低年級階段不布置作業,考試也實行等第制計分,可是這些做法遭遇部分家長質疑,認為學校對學生不負責,減負是制造學渣。在“輿論壓力”下,學校很快就堅持不下去,而當地教育部門并沒有力挺學校的做法,最終不了了之。
其二,要糾正地方教育部門用學生分數考核學校辦學和教師教育教學的做法。一邊是減負要求控制學生作業總量,一邊是把學生的統測分數作為考核學校辦學和教師教學的重要指標,把統測排名與校長、教師獎勵掛鉤,學校和老師會更在乎什么?很顯然是后者。其反映在行動上,就是給學生布置的作業越來越多,甚至學生作業變為家長作業。
其三,治理校內減負、校外增負。即便學校堅持做到“小學階段作業不出校門”,學生的作業負擔就會得到減輕嗎?不見得。在“競技化”“內卷化”的教育環境中,家長會給學生找作業做,或者送學生去校外培訓機構,焦慮情緒不斷在比較中升溫。面對回家沒有作業做的孩子,不少家長不會安排孩子鍛煉,或者讓孩子早早上床睡覺,保障孩子睡足10小時,而是擔心落后在起跑線上,給孩子買更多教輔讀物,報更多班,布置更多的作業。
最近,華東師范大學國家教育宏觀政策研究院一課題組的研究表明,我國小學、初中、高中學生睡眠達標的比例為59.9%、19.6%、2.3%。而兩年前,國家衛健委介紹2018年兒童青少年近視監測結果發現,我國學生近視相關危害因素廣泛存在,67%的學生每天戶外活動時間不足2小時,29%的學生不足1個小時,73%的學生每天睡眠時間不達標。這表明,過去兩年來,我國雖然強調減負,強調保護學生視力,解決學生睡眠不足的問題,但成效甚微。
教育部把中小學生作業、睡眠、手機、讀物、體質管理作為2021年的重點,是以學生為本,營造健康的成長環境。但必須意識到,作業量大只是“標”,“本”是地方教育部門存在的錯誤教育政績觀,沒有依法治教,以及單一的評價體系導致義務教育競技化。因此,必須進行綜合治理,深入推進教育治理改革,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以及教育評價改革,切實按照《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的要求,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只有這樣,才能把學生從學業負擔中解放出來。(作者:熊丙奇)